“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情,目标确立以后,就要全力以赴为之奋斗。”

“国家把(火炸药)这件任务交给我,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,有恒心、专心致志、有担当地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,如果国家给我的任务没有做好,我就会觉得耻辱。”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如是说。

74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授予王泽山“工信楷模”称号,工信部党组书记、部长苗圩代表部党组向王泽山颁发了奖章和证书。王泽山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:“面对新时代科技强国的召唤,面对国家需要,做一些助力工作,为继续创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药成果而努力。为此,我义不容辞!”

64年来,王泽山始终以“强军兴国”为使命,用“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”的执著与坚韧,在火炸药领域潜心研究,创立“发射装药学”,注重探究科学原理、突破关键技术、推动转化应用“三位一体”,在废弃火炸药无公害化处理与再利用、含能材料低温感技术、等模块装药等方面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瓶颈技术,推动我国火炸药研究应用从跟踪仿制跨入自主创新和引领发展,为实现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和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王泽山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、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(2项)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,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、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、光华科技基金奖特等奖,获得首届“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”、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“十大杰出科技人物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“专业无所谓冷热,只要国家需要,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。”

眼光平和、气质儒雅、精神矍铄,这是王泽山给记者的第一印象。年过八旬的他,身体硬朗,思维敏捷,完全看不出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。

19岁时选择了火炸药专业,王泽山至今已经在该领域耕耘了60多年,担当强国责任的背后,是儿时国土沦陷的屈辱。

19537月,朝鲜战争结束。几十万志愿军以落后的装备和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战争的胜利,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泽山。他深刻地认识到“强国先强军”的道理:“落后就要挨打,没有强大的国防,就相当于没有自己的国门。”1954年,他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(哈军工)。在选择专业时,他放弃了当时更为热门和时髦的空军和海军专业,选择了陆军中的火炸药专业。有人不解,问他为什么选择这门“过时、基础、枯燥并且危险、一辈子也出不了名”的专业?王泽山回答道,“专业无所谓冷热,只要国家需要,任何专业都可以光焰四射。”王泽山成了全班惟一主动选择火炸药专业的学生。

他向记者解释说,如果没有火炸药,坦克就不能发射坦克弹,轰炸机、战斗机就成为废品。“离开了火炸药,我们就回到了冷兵器时代。”王泽山说,“火炸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因此,我不改初衷,一干就是60多年。”

“在科研上要做就做前人不敢想、想不到的事。”

王泽山常说,“在科研上要做就做前人不敢想、想不到的事。”“做研究不要使巧劲,不要追求短平快的项目,科学要实在,不要浮夸。选定目标不能半途而废,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。”

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随着国际形势缓和及我国周边环境的改善,如何处置大量超期储备的火炸药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。“国家有难题,我们岂能当旁观者。”1985年,王泽山和他的团队着手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。

然而,要想解决废弃火炸药的安全再利用问题绝非易事,研究的过程也是异常艰辛。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之后,王泽山和他的团队终于找到了一条废旧火炸药再利用的途径。通过发展和推广系统技术,将退役和废弃火炸药分别转化为爆破、驱动药剂、化工原料等多种军、民用产品,为火炸药生产、储备和使用走向良性循环提供了基础技术,推动和引领了我国退役火炸药资源化利用的持续发展。1993年,王泽山凭借这项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。

追求卓越、勇攀高峰,是王泽山对自己的要求。在他看来,科研无止境,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新课题的开始。1990年,王泽山向火炸药的另一个难题“含能材料的低温感”发起了挑战。

火炸药对于外界温度的敏感性高,同一型火炮装备在不同地域、不同季节的发射性能差距很大。如何避免武器装备的性能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?成了困扰世界军械行业上百年的难题。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两端和冬夏两季温差大,解决这个问题更为迫切。

为了营造温差大的实验条件,王泽山将实验安排在内蒙古阿拉善、青海等地的极端环境中进行。

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,王泽山发明了“低温感度发射装药与工艺技术”,构建了火药燃速与燃面的等效关系,发现了能够弥补温度影响的新材料,使武器膛压的温度感度由原有的15%30%降低到3%以下,火炮发射威力提高15%以上。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身管武器的型号研制与现役装备改造,王泽山因此荣获了1996年惟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,并填补了这一奖项多年的空缺。时至今日,其材料工艺、弹道性能和长储能力等仍全面优于国外技术。

当时已62岁的“双冠王”王泽山,在很多人看来已功成名就,完全可以在家颐养天年,但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和精力都还足以攀登新的高峰。接下来,他又把目光瞄向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全等式模块装药技术。

火炮,素有“战争之神”的美誉,打击远近不同的目标时,需要在不同的装药模式之间进行切换,操作繁琐又费时。此前,英、美、德、法、意五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过研究,企图使用同一种单元模块,通过模块数量的不同组合,实现火炮对于远近目标的打击,耗费巨资、历时多年后,终因无法突破技术瓶颈,研究被迫终止。

“国家需要就是自己的研究方向”,凭借数十年在远射程和模块发射装药领域的研究积淀,王泽山觉得无论如何,都要再拼一把。

伴随着矢志不移的艰辛探索与经年累月的精确计算,王泽山利用自己另辟蹊径创立的装药新技术和相应的弹道理论,于2016年成功研发出了让中国火炮傲视全球的等模块装药技术。目前这项核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和型号的研制中。通过实际验证,我国火炮在应用该技术后,射程提高了20%以上,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了25%以上。不仅其弹道性能全面超过所有国家的同类火炮,还降低了火药燃烧产生的火焰、烟气、有害气体,减少了对操作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。201719日,82岁的王泽山再次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,成为国内科技界罕见的“三冠王”。

60多年的矢志创新和勇攀高峰,王泽山凭借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,推进了我国火炸药整体技术实力跨入世界前列,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21世纪实现“复兴”、重焕荣光。王泽山表示,要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问题,需要长期积累,掌握核心技术,搞原始创新,在跟随仿制中创新,才能找到新途径新概念,才能掌握自主创新的技术,创新永无止境。

“只要能给别人光明,我愿做那执灯的人。”

王泽山始终强调自己是一名“教育科研工作者”,教育摆在第一位。他常说:“只要能给别人光明,我愿做那执灯的人。”

64年的执教生涯中,王泽山注重方法、因材施教。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时候,他也总是鼓励学生将新技术及时应用到科研工作中。不仅自己瞄准国际前沿,王泽山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。他是国内较早实践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之一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,他推动实施了与瑞典隆德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项目,为南理工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博士生。

在南理工教师队伍中,王泽山一向以严格出名。王泽山的“铁面”背后,是对年轻人不遗余力的提携和帮助。他时常鼓励年轻人做学问要有自己的方向和研究领域,手下的年轻人一旦成长到一定程度,他就让他们考虑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,从来不强求他们留在自己身边,更不会把学生的科研成果占为己有。

从教以来,王泽山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,90多位博士。有10多人获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,30多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和国家专利。他的学生中有政府官员、大型国企高管、科学家、学科领军人物。其中,中北大学原副校长、国家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肖忠良,国家首批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、国家级教学名师、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钟秦教授等,扎根于院校、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武器装备研制一线,成为中国火炸药行业的中坚力量。

“搞科研,不能满足于获得了什么奖,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。”

王泽山说,“搞科研,不能满足于获得了什么奖,申请几个专利,或发表几篇论文,应该想办法把项目转化为工业化生产。”他密切关注社会需求,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。为了对接企业需求,指导企业成果转化,王泽山走遍了全国的火炸药企业,真正做到了“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”。

山东银光集团公司是国内生产先进民爆产品的企业,由于该企业生产的起爆器要使用到火炸药,为了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,2012年他们找到王泽山寻求技术合作。为了让产品尽早投入工业化生产,王泽山多次到厂里做试验,获取第一手的数据,想方设法帮企业排忧解难。

在王泽山的扶持下,该项目今年7月份通过了工信部含火药起爆器科技成果的鉴定。专家鉴定认为,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,使废弃火炸药在民用起爆产品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,运用该技术的产品在性能上达到国家一类起爆器标准。

除此之外,与王泽山共过事的人,不论校内校外人员,也不论干部、教师、学生还是普通的工人,都对他的人格魅力赞叹不已。在物质生活方面,王泽山毫无奢求,凡事能省则省,能简则简,自在随性。工作时心无旁骛,但他对身边人包括同事、学生,工厂的科研人员、操作工人,车队的司机、招待所的服务员、食堂的厨师等却处处透着细心的关怀。

对此次获得“工信楷模”称号,王泽山表示:“非常感谢工信部授予我如此高的荣誉,未来我将更加坚定信仰、勇于担当,坚韧求真、创新超越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用科学的方法、科学的精神,为继续创造世界一流的火炸药成果而努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