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当中,我们需要一大批能够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,但这样的企业毕竟是少数。

  我认为,大量民营企业的奋斗方向,是如何在一个细分领域长期坚持、长期耕耘,使自己成为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。

  “十四五”期间,制造业发展的头号重点,是要解决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。

  什么是产业基础?是指工业、制造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,包括基础零部件/元器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和装备、技术基础,还有现在特别暴露突出的工业软件。

  当然,作为产业基础,还包括创新体系、创新文化、教育、人才、政策以及环境等等。

  今天,我着重谈下“五基”。

  中国工程院在分析了我国26个主要的产业现状和差距后发现,五基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,已成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最大瓶颈。我们把基础零部件/基础元器件、基础材料、基础工艺和装备、技术基础统称为“五基”。

  卡脖子问题是怎么产生的?

 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?

  改革开放四十年,中国采取了后发优势的路径。首先关心解决国防建设、国民经济、人民生活所需要的主机成套装备。

  早期,中国企业利用最早的引进技术,甚至测绘、仿制等原始办法,或者购买许可证进行生产,先解决整机问题。企业在解决整机过程中,需要的零部件、材料,国内有的,或者很快能够研制出来的,就采用国内的。但大多数目前还解决不了。

  但是,解决零部件的问题,相比解决整机的难度,并不见得小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先从最终需要的整机成套设备出发。基础零部件、基础材料的问题国内做不了,就到国外买。

  国内比较落后,国际又形成了比较开放的全球化环境。你能购买,人家也会卖给你。沿着这样一条路,这几十年就这么走过来了。但走到今天,这个路走不通了,出现了问题。

  最早是2018年中美贸易战,这个前兆就是美国用芯片的问题对中兴、华为进行制裁,这样一个芯片就可能使两家企业面临生存危机,甚至影响到整个通信设备行业,影响到我们要成为5G引领者的地位。

  这使我们猛醒:哦!一个零部件,一个关键的元器件,可以使一家企业、一个行业处于危机的状态。我们所说的“卡脖子”,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。

  这样的东西如果依赖国外,国外又不供给你、制裁你,那么就可能使你这个企业、行业窒息,卡到你的脖子上。

  基础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体现,是决定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、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。

  当前,我国核心的零部件和关键材料以及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。初步计算,工业软件国内只能满足不到10%,百分之几,主要是靠国外。

  这种情况下,国防安全、经济安全就会受到严重的危害,没有产业基础,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也就失去原创。

  产业基础再造,70%靠市场化手段

  中央高度重视产业基础的问题,提出了产业基础再造,提出了产业基础高级化的目标。

  如何达到?我们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:

  第一个层次,我们称之为卓越工程。主要是解决一些对国民经济、国防建设影响很大的产业。像目前表现最突出的三个行业:

  一,集成电路及其专用制造设备行业,比如光刻机;

  二,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,比如集成电路的设计、EDS软件;

  三,航空发动机。

  这三个领域,是制造业与国外差距最大的三个产业。而这三个产业对国防安全、国民经济至关重要。

  这三个产业,靠市场经济很难奏效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,集中力量办大事,用新形势下的举国体制来解决。

  很高兴,这两年国家党中央、国务院围绕这三个产业,这三个最薄弱的卡脖子环节,进行了很多安排,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,比如集成电路、航空发动机等。

  第二个层次,还有大量的基础问题,各行业都有一些关键的零部件、材料、软件解决不了。我们应该发挥中央、地方、企业联动合作的机制,对一些重要的行业集中突破。这就是我们将要实行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。

  第三个层次,大量的问题都靠国家、地方政府来解决是不现实的。我们初步梳理了一下。“五基”产品的数量大概在1000种左右。如果每一种国家都安排项目,是不行的。所以大量的产品要通过采用市场机制,依靠企业来解决。

  总结一下,第一个层次就是集中力量,通过举国体制大约能解决10%的问题。

  第二个层次是中央、地方、企业联合围绕重点问题开展联合、协同作战。第三个层次必须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主要依靠企业。

  怎么发挥作用?

  在我们研究强国战略的时候,业界很多专家、领导认为,要解决基础的问题非常困难。在90年代,机械部也把解决基础问题,作为一个大的“战役”去打,但没奏效,手段不足。

  所以,这么多的零部件问题,“强基”怎么解决得了?

  之前有个说法,智能制造热、工业强基冷:智能制造搞得热火朝天,各个企业、各个地方都积极响应,企业也有巨大的需求,发展得很好。但相比之下,工业强基工程就比较冷了。所以,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相当的难度。

  在隐形冠军之城宁波,找到了答案

  2016年,中国工程院在江苏、浙江进行企业调研。当我们走到宁波开座谈会的时候,大家非常高兴,高兴在什么地方?

  看到了解决工业基础薄弱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,为什么?

  在这些地方,我们看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,他们在解决了资金、技术、管理经验的积累以后,兜里也有钱了。他们就在想,我们现在有钱了,也希望给国家做一些贡献。

  因此,他们就在熟悉的领域开始发力,投入资金和技术。没技术,就去找技术,引进技术,甚至挖人才。靠这样一些办法,一大批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成长起来了。

  其中,许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,已经在世界的细分行业处在了前三位。它的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,拥有自己的独特技术,而且形成了比较强的创新能力。他们已经找到了这个方向,并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充满信心地向前走。

  所以,解决工业基础薄弱的市场化办法,就是鼓励民营企业走专精特新冠军之路。

  当时工程院资助了一些新闻工作者,从浙江的嘉兴开始寻找世界隐形冠军,进行一系列采访活动。目前已经做了11个城市,每个城市都出了一个专题《寻找隐形冠军丛书》。

  这个冠军企业不是县里的冠军企业、市里的冠军企业,而是世界冠军企业。首先,最基本的条件,就是市场占有率达到世界前三位;第二,它拥有核心技术,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企业有后续的发展能力。

  目前,培养冠军企业已经纳入了政府政策支持的重点范围,从总书记到副总理到各部长,以及各个省的省长、书记。在他们的讲话当中,在各个省以及国家制定的制造业发展战略里面,都把培养专精特新冠军企业,作为一个主要的措施。

  前几年,我们提出来,如果到2025年培养出800-1000家的冠军企业,制造业的基础薄弱问题就可以得到基本解决。

  我们看到,国务院、工信部、各个省市都把培养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。

  现在工信部也都作了一些认定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。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计划,今后5年拿出100亿支持大约1000家企业。

  我相信,经过今后五年的努力,根据我们目前的测算,培养1000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的目标,是一定可以实现的。

  专精特新道路,民营企业的抓手

  为什么?因为企业发现,我做一个大企业,领先、成功的可能性不大。但是在一个细分行业,把一个零部件,一种材料,一个软件,一种工艺,是有可能做到世界冠军的。这就给中小企业、民营企业的发展,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。

  我看到了一些不太有名的城市,了解它之后,竟然发现有不少世界第一的产品。要把一个三线、四线城市在短时间内变成一个工业强市,是不可能的。但在一些细分行业,三四线城市是完全可以培养出数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的,反过来企业在全球形成品牌影响力。

  我简单讲几个案例。

  江苏常州有一个恒立油缸公司,它是从90年代,随着工程机械的发展而发展起来。

  我们知道,三大工程机械都离不开油缸,这家公司就从油缸入手。最初产品一般,但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,不断改进,最终把油缸做成了。后来,几个大的工程机械厂自己都不做油缸,而是买它的油缸。所以,它把油缸这个问题解决了。

  第二,工程机械还有几个问题:旋转的马达、油泵。油泵要经过一个多路阀分配给油缸,分配给马达。大家看到工程机械工作的时候,又旋转又滴油,所以油要有一个阀,这个难度比较大。

  他们解决了油缸的问题,接着又朝阀这个方向去努力。当时据说工程机械的70%的利润,都被高压泵、阀、马达占领。而且国外的公司不卖给你,你就造不了工程机械。

  国内有6个大企业为了发展高压泵、阀、马达,投资了约20亿。几年下来,只有一家成功了,这就是恒立油缸。在解决油缸的基础上,他们把泵和阀的问题,也解决了。

  过去,外国公司很牛,有的要等十几个月,一年半才能给你供货。现在我们国内可以供应了,成本大大降低了,摆脱了依赖国外的状况,工程机械企业的利润也会增加。

  长沙三一重工某高管曾说,他们经营的效益,特别是利润,归功于恒立油缸解决了掘机所需要的高压泵、阀的问题,使得他们有了主动性,所以利润大大提高。

  恒立油缸是个民营企业,根本不懂油缸。它就是认准了一个方向,先从低端做起,然后逐步迈向高端。

  我总结,他们是农村包围城市,当然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和高校合作,把国外搞铸造的专家挖来为他们服务,所以,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  另外,相对主流工程机械企业,他们又是第三方角色,那几个大厂都愿意用他们的产品。如果三一重工做出来高压泵、阀,中联重科、徐工就不会用。

  第二个例子,宁波慈溪公牛集团23年来深耕电器插座这个行业,一心一意地研究产品和市场。这家企业就是几十年如一日,把简单的产品做到极致。

  2015年公牛集团的销售总额达到了56亿美元,在一个技术含量不高,产业规模又不大的市场,它创造了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神话。

  第三个例子,江苏泰州太平洋精锻科技有限公司,多年来专注于汽车差速器锥齿轮的精锻工艺,它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1%,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0%,成为各大国际汽车制造商的优秀供应商。一个精锻的齿轮,能够通过持续创新,做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。

  专精特新道路,对于发展制造业和工业的中小城市、中小企业,特别是民营企业而言,是一个很好的抓手。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,也都在考虑:我这个地方出不了500强的大企业,能不能培养几个在国内甚至世界有影响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?这是完全有可能的!

  比如南阳不算有名的工业城市,但我就看到它有两个世界冠军企业。一个是做防爆电机的,一个是做人造金刚石的,两个世界第一。

  现在看来,2025年培养1000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的目标,是有很大几率实现的。我们在一些地区也做了测算,目前已经达到多少,后备还有多少,经过企业自身努力和政策的支持,又会有多少家企业涌现出来。

  我希望,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、民营企业通过这样一条道路,成为细分行业的专精特新世界冠军企业。

  这样,中国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基本解决。

文章来源:“2021战略驱动与组织变革大会“首场线上论坛“战略驱动”篇

演讲者: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 屈贤明

(本文观点根据演讲内容整理)